巴黎公社失败后,许多参与者被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亚,“她”作为其中一员,在这里开启了一段充满苦难与挑战的生活。
新喀里多尼亚地处偏远,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她”和其他流放者居住在简陋的棚屋中,这些棚屋难以抵御当地多变的气候,时常饱受风吹雨打。食物供应也极为匮乏,主要以当地有限的农作物和少量鱼类为主,营养严重不均衡,许多人因此患上各种疾病。而且医疗资源稀缺,生病后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流放者们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她”也不例外。他们需要开垦荒地、修建道路和建造房屋等。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让身体疲惫不堪,而且劳动工具简陋,劳动过程中还经常发生意外事故,导致受伤甚至残疾。每天从早到晚的劳作,让“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远离家乡和亲人,“她”在流放地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周围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使得交流变得困难。同时,对巴黎公社事业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让她的精神世界备受煎熬。她只能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而且,流放地的管理者还会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压迫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痛苦。
尽管生活充满苦难,但“她”和其他流放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在劳动中,大家会互相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在生病时,会互相照顾,给予温暖和关怀。这种同伴间的支持成为了“她”在流放地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让她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