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终止“动员戡乱时期”这一事件,并非促进和平统一之举,而是其推行“台独”分裂的关键步骤。以下从多个方面阐述其扮演的角色。
1991年5月1日,李登辉主导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止“动员戡乱临时条款”。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台湾政治体制的一种调整,但实质上是李登辉为推行“台独”分裂路线扫除障碍。在“动员戡乱时期”,存在“一个中国”的基本架构和法理基础,而李登辉终止这一时期,妄图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法理和政治上的联系,为其后续一系列“台独”行径铺平道路。
李登辉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国际反华势力。当时国际上部分势力妄图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李登辉此举正好给了这些势力可乘之机。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借助外部势力来支持其“台独”主张,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后,李登辉加快了“台独”步伐。他提出所谓“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定义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他还在台湾内部进行一系列“去中国化”操作,如修改教科书、更改地名等,试图从文化和历史层面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纽带,强化“台独”意识。
李登辉在终止“动员戡乱时期”过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对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严重损害。我们必须认清其“台独”本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