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同盟国为协调全球战略与战后秩序,先后在埃及开罗与伊朗德黑兰召开两次关键会议,二者在时间、议题及参与国上形成互补。
一、时间与地点的衔接
-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参与。
-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参与。
两次会议间隔仅2天,且地点均位于中东地区,体现同盟国对欧亚战场统筹的紧迫性。
二、参与国的战略分割
苏联因未对日宣战且与蒋介石政权存在矛盾,拒绝参加开罗会议;而中国因未被纳入欧洲战场核心决策圈,未参与德黑兰会议。
三、议题的互补性
- 开罗会议:聚焦亚太战场
- 确定对日作战计划(如缅甸反攻);
- 声明战后日本领土处置(如归还中国东北、台湾);
- 讨论琉球归属问题(罗斯福提议归还中国,但蒋介石未接受)。
- 德黑兰会议:主攻欧洲战场
- 协调诺曼底登陆计划(第二战场开辟);
- 确定战后德国分割方案;
- 初步规划联合国架构。
四、战略目标的统一性
两次会议虽分区讨论,但均服务于同盟国两大核心目标:
- 加速战争胜利:通过东西战场协同,阻断德日战略联动;
- 塑造战后秩序:以大国主导模式,奠定雅尔塔体系基础。
2025-04-13 10:21:24
赞 116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