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术巨匠王国维诞辰145周年之际,其跨足哲学、文学、史学的学术遗产至今影响深远。本报梳理其生平与成就,展现一代大师如何以"二重证据法"重构古史,以《人间词话》革新美学。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书香世家,其父王乃誉精研书画、金石,家藏典籍丰富。少年时展露天赋,15岁中秀才,与陈守谦等人并称"海宁四才子"。然科举屡试不第,转而关注新学,私藏《盛世危言》《时务报》等维新刊物。
1898年赴上海《时务报》任职,结识罗振玉,入东文学社习日文,首次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1901年得罗氏资助留学日本,系统研习西方哲学、心理学,次年因病归国,开启"独学"时期。此间译介托尔斯泰、拜伦等西方文学家,撰写《红楼梦评论》,开创比较文学研究范式。
1908年著《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以"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重构诗词评价体系。其将叔本华悲剧理论与宋代理学结合,在《宋元戏曲考》中揭示元杂剧"自然"美学价值,打破传统文人轻视戏曲的偏见。
1917年发表《殷周制度论》,结合甲骨文与文献考据,确立商周礼制差异。1925年于清华讲授《古史新证》,系统提出"二重证据法",强调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互证,为现代考古学奠基。此法在《流沙坠简》研究中首现雏形,通过敦煌汉简重释汉代边塞制度。
领域 | 代表作 | 学术突破 |
---|---|---|
文字学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首证《史记·殷本纪》可靠性 |
敦煌学 | 《敦煌汉简跋》 | 建立简牍断代标准 |
边疆地理 | 《蒙鞑备录笺证》 | 结合辽金碑刻考订蒙古早期历史 |
戏曲文献 | 《曲录》 | 辑录宋元明清戏曲3180种 |
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王国维受聘清华国学院,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然其内心深陷传统士大夫与现代学者的身份撕裂:
王国维62种著作、200余种批校古籍构成庞大知识体系。1983年《王国维全集》出版,21世纪以来新发现手稿持续面世:
今日清华园内"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矗立如初,陈寅恪所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铭文,恰为这位徘徊于古今中西间的学者写下终极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