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成功整体打捞出水,揭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的神秘面纱。
1987年8月,中英联合打捞队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18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声呐仪突然显示异常信号。潜水员在24米深海底发现大量青白瓷碎片,经鉴定为宋代文物。这一意外发现让南宋商船“南海一号”进入世人视野,也揭开中国水下考古新篇章。
沉船位于海床淤泥1.5米深处,传统打捞面临文物散失风险。2003年,专家组提出“钢沉井整体打捞”方案:
步骤 | 技术要点 | 耗时 |
---|---|---|
沉井定位 | 12根定位桩固定海底坐标 | 3个月 |
钢箱罩船 | 35.7米×14.4米沉井精准套住船体 | 7个月 |
穿引钢梁 | 36根底托梁形成封闭箱体 | 45天 |
整体起吊 | 亚洲第一吊“华天龙”5500吨级起重 | 9小时 |
拖移入宫 | 半潜驳船运送至海岸水晶宫 | 12小时 |
这项耗资1.5亿元的打捞工程,创造了世界首例古沉船整体迁移纪录。 |
2007年12月21日,当包裹沉船的钢箱浮出水面时,考古人员发现船体木质仍具弹性。检测显示: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考古团队历时12年清理出:
船载铁器达130吨,印证《宋会要》记载的“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船体结构显示:
博物馆采用“边发掘边展示”模式,游客可通过透明廊道观看考古现场。2023年三维扫描显示:
从1987年发现到2019年完成文物提取,“南海一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其18万件出水物证,正在重写12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