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图书馆如何实现与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服务?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怎样让不同分馆的图书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让师生跨校区借书还书更便捷?
实现通借通还的核心前提是数据互通。常州大学图书馆需搭建统一的图书管理系统,让总馆与各分馆的馆藏数据实时同步。比如,师生在总馆查询时,能清晰看到某本图书在哪个分馆有库存;在分馆借阅的图书,总馆系统也能即时显示借阅状态。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数据实时性特别重要。如果系统更新延迟,读者可能兴冲冲跑到分馆,却发现图书实际已被借出,这样的体验会大打折扣。所以,系统需具备自动同步功能,确保每一次借阅、归还操作都能即时反馈到全馆数据库中。
图书从一个分馆到另一个分馆,需要高效的物流支撑。可以通过固定的配送流程实现有序流转,以下是参考流程:
| 环节 | 操作内容 | 时间节点 | |---------------|-----------------------------------|----------------| | 分馆收书 | 读者归还跨馆图书后,分馆分类打包 | 每日16:00前 | | 集中转运 | 物流人员到各分馆取件,统一运往总馆 | 每日17:00-19:00 | | 总馆分拣 | 总馆按目标分馆分类,贴好流转标签 | 次日9:00前 | | 分馆配送 | 物流人员将图书送往对应分馆 | 次日14:00前 |
同时,要设立物流追踪机制,给每批图书配备流转单号,师生可通过系统查询图书当前位置,避免图书丢失或延误。
不同分馆若规则不一,会让师生无所适从。因此需制定全馆统一的借阅规则:借阅期限统一为30天,续借可通过线上操作延长15天;逾期罚款标准一致,每本书每天0.1元;挂失、赔偿流程全馆通用。
为什么要统一规则?因为师生可能在总馆借书、分馆还书,也可能在分馆借书后需要续借,规则不统一会增加他们的使用成本,甚至降低借书意愿。
技术是通借通还的“加速器”。在总馆和各分馆部署自助借还设备,支持跨馆图书的借还操作,减少人工窗口压力。开发线上预约功能,师生在图书馆官网或公众号上找到目标图书后,可直接预约从其他分馆调货,系统会自动提示预计到馆时间。
另外,建立库存预警系统,当某本图书在总馆和分馆的可借数量较少时,系统自动提醒馆员及时调配,避免热门图书“一书难求”。
通借通还不是单馆的事,需要各分馆馆员协同配合。定期召开跨馆馆员沟通会,分享通借通还中的问题和解决经验;开展统一的服务话术培训,确保师生在任何分馆咨询跨馆借还问题时,都能得到清晰、一致的解答。
还可以设立“跨馆服务专员”,每个分馆指定1-2名馆员负责处理跨馆图书的接收、登记和通知工作,让责任更明确,流程更顺畅。
从实际效果来看,通借通还不仅是服务方式的升级,更是图书馆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当总馆与分馆的图书能像“串门”一样便捷流转,师生接触到的图书资源范围会大大扩大,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支撑作用也会更加凸显。就像不少高校实施通借通还后,跨校区借阅量平均提升25%以上,这正是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