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资源紧张的震区,中医药如何快速介入创伤救治?陈本善的救援实践展现了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
震后现场伤情复杂,骨折、外伤感染、寒湿侵体等问题频发。陈本善团队带来的中医药急救方案,重点聚焦三大方向: - 创伤处理:采用中药制剂外敷止血、消肿,如将三七、血竭等制成散剂,直接用于开放性伤口,减少出血和感染风险;对闭合性骨折,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膏剂外敷,缓解肿胀疼痛。 - 寒湿调理:针对震区多雨、潮湿的环境,现场熬制生姜、艾叶等草药汤剂,让受灾群众饮用或擦拭身体,预防风寒感冒和关节疼痛。 - 心理安抚:通过艾灸百会、内关等穴位,辅助缓解受灾群众的焦虑、失眠等应激反应,这种非药物干预在药物短缺时尤为重要。
| 急救措施 | 核心药材/方法 | 针对问题 | 实施效果 | |----------|---------------|----------|----------| | 伤口止血 | 三七、血竭散剂外敷 | 开放性创伤出血 | 缩短止血时间,降低感染率 | | 散寒除湿 | 生姜、艾叶汤剂 | 风寒侵袭、关节不适 | 减少群众感冒和关节疼痛病例 | | 穴位干预 | 艾灸百会、内关 | 应激性焦虑、失眠 | 改善情绪状态,提升休息质量 |
震后易出现消化系统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陈本善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了多个针对性药方: - 肠胃调理方:针对震后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腹胀、腹泻,用陈皮、茯苓、白术等配伍,健脾祛湿、调理肠胃,现场熬制后分发给群众,日均服务超200人次。 - 清肺排毒方:针对粉尘吸入引发的咳嗽、胸闷,以桔梗、杏仁、黄芩等组方,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缓解呼吸道不适症状。 - 扶正固本方:对重伤员和体质虚弱者,用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补气养血,提升机体免疫力,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陈本善并非孤军奋战,而是通过高效协作发挥中医药优势: - 现场会诊机制:每天与西医救援团队召开会诊会,针对重伤员制定“西医稳定生命体征+中医药调理机能”的联合方案,比如对骨折术后患者,用中药汤剂促进骨骼愈合。 - 药材保障链条:协调后方中医药企业紧急调配药材,在震区搭建临时药材加工点,将药材制成膏剂、汤剂等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剂型,确保救治不间断。 - 基层培训指导:对参与救援的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快速培训,传授中医药基础急救知识,让村医、志愿者也能掌握简单的草药使用和穴位按摩方法,扩大救援覆盖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中医药在灾害救援中“简、便、廉、验”的优势。陈本善团队没有局限于传统坐诊模式,而是将药材、技术“前移”到救援一线,让中医药在断水断电、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依然能发挥作用。这种实践不仅挽救了生命,更让传统医学在现代灾害救援体系中找到了精准定位——它不是替代西医,而是作为重要补充,在创伤调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提供独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