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15晚会曝光了哪些涉及“大雷”的企业违规行为?
这些被曝光的违规行为具体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了哪些损害,又涉及哪些常见的消费领域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始终觉得3.15晚会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消费市场的“暗角”,也让消费者更清晰地看到哪些企业在触碰底线。每年的曝光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年也不例外。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领域,但今年晚会依然曝光了不少“惊心操作”。 - 过期原料翻新用:多家小型食品加工厂被查出将过期的糕点、肉类原料重新加工,通过添加大量防腐剂和香精掩盖变质气味,再包装成“新鲜产品”流入下沉市场的小超市。 - 成分标注“缩水”:部分宣称“100%纯果汁”“无添加蔗糖”的饮料企业,实际检测中发现果汁含量不足30%,且违规添加代糖却未在标签中标注,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构成健康隐患。
| 涉及企业类型 | 违规行为 | 潜在危害 | |--------------|----------|----------| | 小型食品加工厂 | 过期原料翻新加工 | 引发食物中毒、肠胃疾病 | | 饮料生产企业 | 成分虚假标注 | 误导消费者,危害特殊人群健康 |
电商购物已成主流,但“看起来很美”的商品背后可能藏着套路。 - 刷单炒信成产业链:一些电商代运营公司为商家提供“一条龙”刷单服务,通过虚假下单、刷手好评、物流造假等方式,将劣质商品包装成“热销爆款”,单月刷单量可达数万单。 - “好评返现”绑架评价:部分店铺明确要求消费者给出五星好评才能获得返现,甚至在商品中夹带“好评返现卡”,导致真实评价被掩盖,消费者难以判断商品真实质量。
家电产品与生活安全紧密相关,但部分企业却在质量和售后上“打折扣”。 - 偷工减料埋隐患:几家小家电企业被曝光在电热水壶、取暖器等产品生产中,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劣质电线和元器件,存在短路起火风险,检测发现合格率仅为60%。 - 售后推诿“踢皮球”:当消费者因质量问题投诉时,企业以“已过保修期”“人为损坏”等理由拒绝维修,甚至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更换核心部件,而这些问题实则是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要,但黑色产业链依然猖獗。 - APP过度索权收集信息:多款生活服务类APP在用户注册时,强制要求获取通讯录、位置信息等非必要权限,即便用户拒绝也无法使用核心功能,收集的信息随后被用于精准营销。 - 信息贩卖明码标价:调查发现有企业将收集到的用户手机号、消费记录等信息分类打包,以每条0.5-5元的价格卖给诈骗团伙,导致不少消费者遭遇精准诈骗。
其实消费者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完全可以通过12315平台等合法渠道维权。而对企业来说,靠违规赚来的“快钱”终究是短期的,只有坚守诚信底线,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从今年的曝光情况来看,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毕竟维护权益的第一步是学会识别“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