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纪委在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时,针对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等行为采取了哪些具体监督措施?
这些监督措施是如何精准覆盖基层权力运行各环节的呢?
基层“吃拿卡要”往往隐蔽在办事流程中,群众的感受最直接。安阳市纪委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拓宽举报路径:线上依托市纪委监委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设“微腐败”举报专区,简化举报步骤,支持图文、视频证据上传;线下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站设置实体举报箱,并公示24小时举报电话。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群众举报实行“接诉即办”,3个工作日内反馈受理情况,复杂问题15个工作日内办结答复。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这种“随时能举报、件件有回音”的模式,让群众从“敢怒不敢言”变成了监督的“主力军”。
| 举报渠道类型 | 特点优势 | 覆盖范围 | |--------------|----------|----------| | 线上平台 | 便捷高效,可追溯 | 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 | | 实体举报箱 | 保护隐私,适合不便线上操作群体 | 村(社区)一级全覆盖 | | 24小时热线 | 即时沟通,解答疑问 | 工作日全天+节假日值守 |
“吃拿卡要”多发生在社保医保、低保救助、行政审批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安阳市纪委聚焦这些高风险领域开展专项督查:组建由纪委监委干部、特约监察员组成的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每月至少开展2次突击检查。督查中重点核查办事流程是否规范、收费项目是否合规、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等,对发现的“推拖绕”“雁过拔毛”等行为现场取证、立查立改。
为何要如此高频次督查?因为基层微腐败往往具有反复性,只有常敲警钟,才能让干部时刻绷紧纪律弦。
单靠纪委监委单打独斗难以全面覆盖基层角落。安阳市纪委创新推行“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统筹协调,派驻纪检监察组聚焦所监督单位的审批权限,乡镇(街道)纪(工)委扎根基层一线,三方信息共享、线索互移。比如在查处某村低保办理中“吃拿卡要”问题时,派驻民政部门纪检监察组提供政策依据,乡镇纪委负责实地走访核实,监督检查室全程跟踪督办,形成“发现-查处-整改”闭环。
这种联动模式打破了监督壁垒,让“吃拿卡要”无处遁形。
查处不是目的,预防才是关键。安阳市纪委将近年来查处的基层“吃拿卡要”典型案例汇编成《警示录》,发放至每个村(社区)和基层站所。同时通过“以案四说”(说纪、说法、说德、说责)专题会、旁听庭审、拍摄警示教育片等形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苗头性问题早提醒,对轻微违纪行为及时约谈函询,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到“小贪小腐”也会受严惩。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查处一个、警示一片”的方式,能有效降低基层干部的侥幸心理。
作为关注基层治理的读者,我认为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把监督嵌入基层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从群众能随时举报,到监督力量精准联动,再到思想上常敲警钟,既解决了“不敢腐”的问题,也在逐步构建“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线,这才是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