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围绕教学特色和考核机制展开,从理论实践融合、数字化教学等方面阐述特色,通过过程、成果考核等说明机制,还融入个人见解体现实用性。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主体班次的教学特色与考核机制是怎样的?
这些教学特色如何贴合新时代干部培养的实际需求?考核机制又怎样确保学习效果落到实处呢?
教学中突出“靶向化课程设计”,将党的创新理论专题课与安徽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开设“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安徽实践”专题,先通过专家专题授课夯实理论基础,再组织学员赴合肥高新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实地调研,形成“听课—调研—研讨—献策”的闭环。这种模式让学员既能吃透理论精髓,又能直面地方发展中的痛点难点。
为何如此重视实践调研?因为干部的工作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难以转化为履职能力。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学员能更精准地把握政策落地的堵点,为后续工作积累鲜活经验。
依托省级干部教育数字化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场景。线上开发“安徽改革发展案例库”,收录近三年省内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推进等典型案例,学员可随时线上查阅、标注笔记;线下设置“数字沙盘推演”课堂,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学员通过模拟政策制定、风险研判等环节提升决策能力。
| 教学模块 | 核心内容 | 教学形式 | |-------------------------|-----------------------------------|-----------------------------------| | 党的创新理论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专题讲授+分组研学 | | 安徽发展实践课 | 新兴产业培育、生态保护等 | 实地考察+政企座谈 | | 能力提升实训 | 应急处置、群众工作技巧 |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
针对当前安徽发展的关键任务,设置“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重点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邀请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兼职教师,结合政策解读和工作实例授课,让学员及时掌握最新政策导向和实践要求。
将日常表现纳入考核核心指标,包括课堂考勤与互动参与(占比30%),要求学员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课堂研讨发言质量纳入评分;阶段性作业完成度(占比20%),每阶段学习后需提交结合本职工作的心得体会或案例分析,由授课教师集中点评反馈。
学习末期设置综合性成果考核(占比50%),学员需围绕安徽发展实际或本单位工作难点,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调研报告,且报告需包含具体问题分析、数据支撑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通过后,还需参加现场答辩,由党校教师、实务专家组成评审组打分,重点考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并非止于结业,而是建立结业后跟踪反馈机制。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3个月内,需向党校提交一份“学习成果转化报告”,说明所学理论、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及成效。党校会联合学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进行核实,核实结果纳入学员的长期学习档案。
从社会实际来看,新时代对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既需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此次主体班次的教学特色紧扣“学用结合”,无论是实践调研还是数字沙盘,都在引导学员从“坐而论道”转向“起而行之”。而考核机制从过程到成果的全链条设计,避免了“学用脱节”的形式主义,让学习成效真正体现在推动工作的实效上。
在基层治理任务日益繁重的当下,这样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能有效帮助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上述内容从多维度展现了相关情况。你若对某个教学模块或考核环节想深入了解,或有补充需求,可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