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语文上册如何仿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怎样才能让仿写的句子既生动又贴合课文语境,还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很多五年级同学在仿写比喻句和拟人句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角度,要么写出来的句子不够自然。其实,仿写不是简单的替换词语,而是要抓住句子的“灵魂”。下面就具体说说该怎么做。
什么是比喻句的“灵魂”?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比如课文里“月亮像圆盘”,就是因为月亮和圆盘都是圆形的。那怎么找到这个相似点呢?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写的比喻句会让人觉得奇怪?比如“星星像苹果”,就是因为星星和苹果在形状、颜色、出现场景上没有明显相似点,自然就不贴切了。
| 本体 | 特点 | 合适的喻体 | 仿写句子 | |------|------|------------|----------| | 枫叶 | 红色、形状像手掌 | 火焰、小巴掌 | 枫叶像一团团小火苗,染红了山坡。 | | 溪水 | 清澈、流动 | 玻璃、绸带 | 溪水像一条透明的绸带,绕着村庄跑。 |
拟人句的关键是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或语言,但不能脱离事物本身的特点。比如“小草在点头”,小草是会随风动的,“点头”这个动作就很合适。
有的同学会写“石头在跑步”,石头本身不会动,这样的拟人就不符合实际,读起来就很生硬。所以,拟人要符合事物的“天性”。
课本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为什么不把它们当成“范本”呢?
仿写不能只靠课本,生活才是最好的“素材库”。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来的句子特别生动?因为他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仿写时容易踩哪些坑?比如为了追求新奇,把“彩虹”比作“油条”,虽然都是彩色的,但油条的形状和给人的感觉和彩虹完全不同,这样的比喻就不合适。还有拟人句里,让“石头”“唱歌”,忽略了石头不会发声的特点,也会显得奇怪。
那怎么避开这些坑? - 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否明显。 - 想想事物本身的特点,拟人动作是否符合它的“能力”。
据我了解,很多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最看重的不是句子有多华丽,而是是否贴合事物本质。就像去年某区的语文统考中,满分仿写句大多是从生活观察出发,比如“路灯像站岗的士兵,整夜守着街道”,既简单又贴切。
其实,仿写比喻句和拟人句,说到底是培养对事物的感知力。当你能从一片落叶里看到“跳舞的蝴蝶”,从一阵风里听到“低语的声音”,仿写就会变得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