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羊子浩的爆款视频《假如网络语言用在现实》为何能引发全网共鸣?
难道仅仅是因为内容搞笑吗?是否还藏着大众对现实沟通的集体情绪?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这类视频的走红,从来都不是偶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网络与现实交融中的种种现象。
为什么视频里的场景会让人会心一笑?因为 网络用语本就带有强烈的“场景标签”。比如“绝绝子”“yyds”这类词,在弹幕、评论区里说出来很自然,但放到亲戚聚会、职场汇报里,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现在打开手机,无论是小学生的聊天框,还是长辈的家庭群,都能看到网络用语的影子。这种高渗透率,让视频内容几乎没有“理解门槛”。
| 群体 | 常用网络用语举例 | 现实中使用频率 | |------------|------------------|----------------| | 青少年 | “内卷”“躺平” | 较高 | | 职场人士 | “摸鱼”“闭环” | 中等 | | 中老年人 | “给力”“萌萌哒” | 较低但在增加 |
现实里的沟通,总免不了“三思而后言”。对长辈要礼貌,对同事要客气,对陌生人要谨慎。而网络沟通却可以更直接、更随意,这种对比本身就藏着一种张力。
为什么是这类短视频能火?因为它符合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接收习惯。
据某短视频平台2024年第二季度数据,“网络与现实反差”类内容的播放量同比增长187%,点赞量中70%来自30岁以下用户,但评论区里“我爸妈也这样”“我们公司天天有这场景”的留言占比超40%。这说明,这类视频的共鸣早已突破年龄层,成为跨越代际的“共同话题”。毕竟,无论年龄大小,谁没在网络与现实的切换中,有过那么一点点“分裂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