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在东亚的传播始于16世纪中叶,通过学术交流与政治互动逐渐渗透至日本、朝鲜等地,形成独特的本土化路径。
时期 | 代表人物 | 核心事件与影响 |
---|---|---|
江户初期(17世纪) | 中江藤树 | 首次系统引入阳明学,建立“藤树学派”,突破朱子学垄断 |
江户中期(18世纪) | 熊泽蕃山、大盐平八郎 | 结合武士道精神,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引发社会改革思潮 |
幕末至明治时期 | 吉田松阴、西乡隆盛 | 成为倒幕运动思想武器,推动明治维新的政治实践 |
具体分化:
时期 | 传播特征 | 社会影响 |
---|---|---|
李朝中期(16-17世纪) | 通过使节团传入,遭官方朱子学压制 | 形成南彦经等地下研究群体,催生“北学派”批判意识 |
李朝后期(18-19世纪) | 与实学派思想融合 | 推动丁若镛等学者构建“经世致用”改革理论体系 |
特殊现象:
地域 | 接受维度 | 改造方向 |
---|---|---|
日本 | 政治行动优先 | 强调“事上磨练”与武士阶层结合 |
朝鲜 | 学术批判先行 | 侧重“理气论”与本土性理学体系融合 |
物质载体:
(注:表格内容依据《东亚阳明学研究》《江户思想史》等文献整理,数据更新至20世纪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