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松井石根指挥下,通过迂回包抄、火力压制、夜袭及化学武器等手段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战术类型 | 具体实施 | 典型战役应用 |
---|---|---|
迂回包抄 | 派遣精锐部队绕至中国军队侧翼或后方,切断补给线并制造混乱 |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
集中火力打击 | 利用舰炮、航空兵及重炮对中国军队阵地实施饱和轰炸,摧毁工事和士气 | 淞沪会战吴淞口防线突破 |
夜袭渗透 | 小股部队夜间突袭薄弱防线,利用近战和刺刀冲锋扩大突破口 | 南京外围阵地争夺战 |
化学武器辅助 | 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弹,迫使守军撤离掩体 | 徐州会战前期作战 |
心理威慑 | 通过无差别轰炸、屠杀平民制造恐慌,削弱中国军民抵抗意志 | 南京战役期间 |
迂回包抄的灵活性
日军常以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例如在进攻南京时,第6师团绕过中国军队固守的锡澄线,直插芜湖,迫使防线整体崩溃。
火力协同的压倒性优势
淞沪战场中,日军第三舰队舰炮与陆军重炮群形成交叉火力,单日投射弹药量达数千吨,导致中方土木工事大面积损毁。
夜袭与近战结合
日军步兵携带掷弹筒和轻机枪,在夜战中突袭堑壕,并以刺刀白刃战扩大战果,使缺乏近战训练的中国守军难以招架。
化学武器的隐蔽性使用
在进攻罗店等阵地时,日军借风向释放芥子气,造成中国军队防毒装备不足的部队大量非战斗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