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朱红星如何通过生猪养殖项目助力贵州大关村的乡村振兴??

2025-07-29 01:55:08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产业发展离不开带头人的引领。朱红星在贵州大关村推动的生猪养
写回答

最佳答案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产业发展离不开带头人的引领。朱红星在贵州大关村推动的生猪养殖项目,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带动当地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呢?这背后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精准选产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大关村地处山区,传统农业收入低且抗风险能力弱,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之路?朱红星经过调研发现,当地气候湿润、玉米等饲料资源丰富,且生猪市场需求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具有天然优势。

  • 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当地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秸秆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形成“粮食-饲料-养殖”的循环模式。
  • 引入优良品种:选择生长周期短、抗病性强的三元杂交猪,相比本地土猪,出栏时间缩短30%,料肉比降低0.2,直接提升养殖效益。

二、创新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单打独斗的养殖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何让村民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并分享收益?朱红星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 合作社统一管理:由合作社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农户负责养殖环节,降低个体养殖风险。例如,合作社与贵阳某屠宰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证生猪出栏价高于市场价5%-8%。
  • 保底收益+分红:农户每出栏一头生猪,除获得保底收益1200元外,还可根据合作社年度利润享受二次分红。2023年,参与农户人均分红达4500元,较传统种植收入增长近3倍。

三、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养殖专业化水平

农民缺乏专业养殖技术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让村民从“会养猪”到“养好猪”?朱红星邀请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定期驻村培训,并建立“1名技术员+10户示范户”的帮扶机制。

  • 标准化养殖培训:涵盖猪舍建设、疫病防控、饲料配比等内容,例如推广“全进全出”养殖法,使养殖成活率从原来的75%提升至92%。
  • 数字化管理引入:在养殖基地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猪舍环境,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减少人工巡查成本。

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单纯卖生猪利润空间有限,如何让“一头猪”产生更大价值?朱红星推动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打造“大关土猪肉”品牌。

  • 发展精深加工:建设小型屠宰加工车间,生产腊肉、香肠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贵阳、广州等地,产品附加值提升50%以上。
  • 品牌化运营:注册“大关生态猪”商标,通过有机认证,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山区散养环境,每斤猪肉售价较普通猪肉高3-5元,仍供不应求。

五、带动就业与基础设施改善

产业发展最终要惠及民生,生猪养殖项目除了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还在哪些方面改变了大关村?

  • 吸纳本地劳动力:养殖基地常年需要饲料加工、猪舍清理、疫病防疫等工人,优先雇佣本村村民,其中脱贫户占比达60%,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
  • 反哺乡村建设:合作社每年从利润中提取5%用于村内道路维修、水利设施改造,2022年以来已累计投入20万元,解决了3个村民组的饮水难题。

从选准产业到模式创新,从技术赋能到链条延伸,朱红星的生猪养殖项目不仅让大关村的土地“活”了起来,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3年全省类似的特色养殖项目带动超过10万农户增收,这背后正是无数像朱红星这样的实干者,用产业振兴的“金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局面。未来,随着冷链物流和电商体系的完善,大关村的生猪产业或许还能探索出“订单养殖”“认养农业”等新路径,让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稳固。

2025-07-29 01:55:08
赞 59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