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失守后,第三厅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其职能从城市宣传转向更深入的敌后动员与抗战文化体系建设。
变化方向 | 具体调整措施 | 典型案例或成果 |
---|---|---|
宣传地域扩展 | 重点向农村、敌后渗透 | 组织流动演剧队深入乡村宣传 |
艺术形式创新 | 发展街头剧、木刻版画等大众化载体 | 《放下你的鞭子》全国巡演 |
国际传播加强 | 建立对外宣传机构,编译抗战文献 | 出版《中国抗战丛书》英文版 |
统一战线深化 | 吸纳左翼文化人士,联合多方力量 | 与文艺界抗敌协会合作 |
教育职能升级 | 创办战时训练班培养宣传骨干 | 设立"孩子剧团"培训青少年宣传员 |
(一)宣传网络立体化
撤离武汉后,第三厅在湖南、广西等地建立分支机构,形成覆盖西南的通讯网。通过油印小报《战地通讯》向敌占区传递消息,单期发行量突破2万份。
(二)文化生产体系化
1939年启动"抗战文艺创作计划",系统产出戏剧、歌曲、漫画等作品。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被改编为多方言版本,在川滇黔地区传唱率提升47%。
(三)物资输送隐蔽化
建立秘密交通线向华北根据地输送印刷设备,仅1940年就转移铅字模板300余套,支持《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在沦陷区复刊。
(四)人员结构多元化
吸纳医生、教师等非文艺工作者加入,冯玉祥部退役军官参与组建"战地服务团",运用军事化管理提升宣传队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