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说的这一对象通常指路易·波拿巴。他在法国历史进程中,一系列行为展现出典型的虚荣特质。
路易·波拿巴通过政变夺权,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并自封皇帝。他表面上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声称是为了法国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实际上多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权威。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虽改善了巴黎的面貌,但很大程度是为了营造帝国的辉煌形象,满足他个人对权力与荣耀的追求。他还热衷于各种盛大的宫廷仪式和庆典活动,以显示帝国的威严和自己的尊贵地位,将政治变成了一场虚荣的表演。
路易·波拿巴积极对外发动战争,试图通过军事胜利来提升自己的声誉。他挑起克里米亚战争等冲突,让法国卷入国际纷争。这些战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法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也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负担。他将军事行动视为获取个人荣耀的途径,而不顾战争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实际影响,其军事冒险背后更多的是虚荣作祟。
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路易·波拿巴非常注重舆论宣传和自我包装。他控制媒体,让媒体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和帝国的成就,塑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领导者形象。他还通过各种手段迎合民众的情绪和期望,即使这些承诺往往无法真正兑现。这种对舆论的操纵和自我包装,充分体现了他的虚荣本质,试图让自己成为法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
综上所述,路易·波拿巴在政治、军事和舆论等多方面的行为都充满了虚荣色彩,这也是马克思称他为“法国式虚荣的典型化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