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理论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朱旭光院长在科研能力培养中构建了“三维驱动”体系,通过跨学科融合、产学研联动与国际化视野三大核心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以下是具体实践路径:
培养维度 | 实施路径 | 典型案例 |
---|---|---|
跨学科融合 | 推行“艺术+科技”双轨制课程,设立数字媒体、智能设计等交叉学科实验室。 | 2023年“未来城市”主题项目中,学生团队结合AI算法与空间设计,获省级创新奖项。 |
产学研联动 | 与企业共建“设计-生产-市场”全链条实践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 与某家居品牌合作开发模块化家具系统,实现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
国际化视野 | 引入国际设计竞赛机制,与米兰理工、罗德岛设计学院开展联合课题研究。 | 2022年“可持续设计”国际工作坊中,学生作品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案例库。 |
实践导向教学 | 实行“项目制”导师制,要求每名研究生必须参与至少2个企业真实项目。 | 2021级研究生团队为某文旅项目设计IP形象,直接应用于景区运营。 |
创新激励机制 | 设立“青年设计师孵化基金”,对专利转化、创业项目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 | 近三年累计资助15个学生创业团队,孵化3家设计公司。 |
该体系通过“理论-实践-产业”闭环,不仅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乡村振兴领域,学生团队通过调研浙江传统村落,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既完成学术研究,又助力地方经济。这种“问题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率连续三年位居省内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