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小小志作为志愿者参与支教活动时遇到过哪些沟通挑战??

2025-07-28 19:19:00
那小小志在支教过程中,具体都碰到了哪些让人头疼的沟通难题呢?姐妹们,今天想跟大
写回答

最佳答案

那小小志在支教过程中,具体都碰到了哪些让人头疼的沟通难题呢?

姐妹们,今天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支教那些事儿~还记得当初一腔热血的小小志,背上行囊就奔赴了偏远地区的小学,原以为凭着热情就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结果现实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沟通挑战简直无处不在!下面就来具体说说他都遇到了啥:

一、语言关:方言隔阂像道“隐形墙”

刚到村里那会儿,小小志发现孩子们和当地村民大多说方言,虽然自己努力学了几句,但日常交流还行,上课讲解知识点时就特别费劲。比如数学里的“借位减法”,用普通话讲完,孩子们一脸茫然,后来才知道他们方言里“借”和“减”的发音特别像,很容易混淆。有次教“鸡兔同笼”,他连说带比划,孩子们还是似懂非懂,最后还是村里一位懂普通话的老教师用方言“翻译”了一遍,大家才恍然大悟。

二、年龄差+认知差:“我说的”≠“他们懂的”

面对一群6-10岁的孩子,小小志一开始备课总习惯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比如讲“保护环境”,他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孩子们根本理解不了“金山银山”的含义。后来他才调整策略,用“不乱扔垃圾,小鸟才会有干净的家”这种具象化的例子,孩子们反而更容易接受。还有次讲历史故事,提到“朝代更迭”,孩子们直接问:“老师,‘朝代’是卖蛋糕的店吗?”把他当场问懵,也让他意识到沟通时必须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三、情感关:“小刺猬”们的内心防线咋突破?

班里有几个孩子特别内向,尤其是一个叫小梅的女孩,总是低着头,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下课也躲在角落。小小志一开始尝试找她聊天,问“你喜欢画画吗?”“家里有什么好玩的?”她都只是摇摇头。后来他发现小梅偷偷在课本上画小花,就特意买了彩笔送给她,从“你画的花真好看,这是什么花呀?”开始聊起,慢慢的小梅才愿意小声回应。他发现,这些孩子因为成长环境等原因,对陌生人很敏感,沟通时不能急于求成,得用耐心和真诚一点点“破冰”

四、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习俗才能“说到一块儿”

支教的村子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比如长辈说话时,孩子不能随便插嘴。有次小小志组织小组讨论,一个男孩明明有想法却一直不敢说,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爸爸当时正好站在教室门口。这让小小志意识到,沟通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尊重。之后他特意跟村长和老教师请教当地的习俗,在课堂上也会注意这些细节,比如让孩子发言前先举手,不强迫内向的孩子当众表演,融入当地文化后,孩子们对他的信任感明显增强了

五、家校沟通:“期望差”带来的误解咋化解?

有些家长对支教老师的期望特别高,觉得“城里来的老师肯定啥都会”,会提出“能不能给我家孩子单独补补英语?”“什么时候教他们弹钢琴?”之类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学校资源有限,课程安排也紧张,很难满足所有个性化需求。小小志一开始直接拒绝,家长们难免有点失落。后来他改变了沟通方式,主动定期跟家长们开“小会”,用照片和视频展示孩子们的进步,比如“小明现在能主动举手发言了”“小红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了”,同时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让家长们理解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啊,支教路上的沟通挑战真不少,但每一次克服困难,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笑容,听到他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老师,我懂了”,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希望这些小经历能给想支教的姐妹们一点点参考~??

2025-07-28 19:19:00
赞 84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