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是否形成了独特的救赎路径?
流派 | 修持特点 | 代表仪轨/工具 |
---|---|---|
汉传佛教 | 侧重持咒与观想结合,强调“悲智双运” | 念珠、佛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
藏传佛教 | 融入密法手印、曼荼罗,注重“即身成佛” | 风马旗、金刚杵、坛城绘画 |
南传佛教 | 简化仪轨,以“净化业障”为核心,配合禅修 | 贝叶经、坐禅台 |
流派 | 核心愿力表述 | 宗教哲学依据 |
---|---|---|
汉传 |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普贤行愿) | 中道观、缘起性空 |
藏传 | “即身成佛,速证金刚持” | 真言密教“即心即佛”论 |
南传 | “离苦得乐,证涅槃寂静” | 四圣谛、八正道 |
注:以上差异源于各流派对《法华经》“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的不同诠释,本质仍指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观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