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件旨在应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对工农业生产的冲击,试图通过政治动员稳定经济秩序,强调革命与生产的结合。以下是其核心内容:
类别 | 关键措施 |
---|---|
革命与生产关系 | 明确“抓革命、促生产”方针,要求以阶级斗争为纲推动生产发展。 |
群众运动 | 鼓励工人参与“革命大批判”,但需在业余时间进行,不得影响生产任务。 |
干部职责 | 要求领导干部“既抓革命又抓生产”,反对以革命名义逃避管理责任。 |
生产秩序 | 强调保护工厂、农村基本设施,禁止串联、停工等破坏生产的行为。 |
工人权益 | 提出工人有权讨论生产计划,但需服从国家统一安排,不得擅自改变生产方向。 |
农村政策 | 要求公社社员坚持集体生产劳动,保证粮食征购和农副产品供应。 |
学生与知识分子 | 规定学生和知识分子应结合专业参与实践,避免脱离生产的纯理论批判。 |
物资管理 | 加强计划调拨制度,严禁挪用国家分配的原材料和设备。 |
工资制度 |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暂不调整工资标准,防止经济分配问题引发矛盾。 |
军事管理 | 在重要厂矿企业实行军管,由军队协助维持生产秩序(部分行业执行)。 |
文件内容反映了当时试图平衡政治运动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但在实际执行中因社会动荡难以全面落实。其部分条款为后续“三支两军”政策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