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如何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双才镇烈士陵园位于革命老区核心地带,始建于1953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237名烈士而建。陵园内保存有以下核心资源:
资源类型 | 历史关联 | 纪念意义 |
---|---|---|
烈士纪念碑 | 纪念1942年“双才镇突围战”中牺牲的连级以上指挥官 | 体现军民团结、战略智慧的革命精神 |
革命文物陈列馆 | 收藏300余件实物,包括缴获日军的“昭和17年制92式手雷” | 展现敌后战场物资匮乏下的战术创新 |
地道遗址群 | 保留1944年地下交通线原貌,总长800米,设有暗哨与应急逃生口 | 证明隐蔽战线对情报传递的关键作用 |
烈士名录墙 | 刻录237名烈士生平事迹,含12名未知名义士 | 强调“人民战争”中个体牺牲与集体记忆的辩证关系 |
历史教育功能
文化融合创新
乡村振兴联动
当前面临三大课题:
该陵园通过“历史场景复原+现代科技赋能”的模式,正在构建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红色教育体系,其经验对同类遗址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