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良创作的《殇》为何能跨越时代仍被传唱?
《殇》作为徐嘉良为古装剧《琅琊榜》创作的配乐,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性与情感穿透力,成为华语影视配乐的标杆之作。其成功可归因于以下核心要素:
一、音乐语言与剧情的深度契合
二、情感共鸣的多维构建
- 集体记忆唤醒
- 通过五声音阶与宫商角徵羽的调式,触发观众对东方美学的集体认同。
- 个体情感投射
- 慢板旋律与留白处理(如《风起霓裳》变奏)为听众预留想象空间,形成个性化解读。
- 跨文化适配
- 西洋弦乐与民乐的融合(如《琅琊榜·序》中提琴与古筝的对话),平衡传统与现代审美。
三、传播生态的协同效应
- 影视IP赋能:依托《琅琊榜》的高口碑与观众黏性,《殇》通过剧集热度实现病毒式传播。
- 二次创作催化:B站、网易云等平台涌现数千条翻奏视频,形成“听曲-追剧-讨论”的闭环生态。
- 跨界联动效应:被改编为京剧选段、游戏主题曲(如《逆水寒》),拓展受众边界。
四、艺术价值的持续沉淀
- 学术认可:入选中央音乐学院《影视配乐分析》教材,成为专业教学案例。
- 技术革新:首次在影视配乐中使用“AI辅助混音”技术,提升音场层次感。
- 社会意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洲文化遗产数字展示项目”代表作之一。
《殇》的“经典化”过程,本质是艺术创作、技术革新与文化认同的共振结果。其成功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构建了一个连接个体情感、集体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多维叙事场域。
2025-07-28 06:03:44
赞 137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