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的改革如何突破传统体制束缚?西影厂如何通过本土化创作形成独特风格?
吴天明推行制片人责任制,将创作权下放给导演,允许自主选题、组队。同时建立**“导演中心制”**,资金分配向新人倾斜,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由此崭露头角。
改革措施 | 成果案例 |
---|---|
制片人责任制 | 《红高粱》《老井》诞生 |
新人导演扶持计划 | 张艺谋、周晓文等崭露头角 |
市场化发行机制 | 《黄土地》海外获奖 |
吴天明要求作品必须体现地域特色,鼓励挖掘陕北民歌、黄土高原等元素。西影厂成立民俗研究组,深入民间收集素材,形成《大阅兵》《野山》等具有强烈西部美学的作品。
设立青年导演培训班,采用“以拍代训”模式。学员需在3个月内完成短片拍摄,优秀作品直接进入院线。
关键转折点:
1984年《黄土地》获柏林电影节大奖,标志西影厂从地方厂转型为国家级创作基地。此后十年间,西影厂产出30余部获奖影片,占同期中国电影奖项的1/3。
(注:以上内容基于公开史料整理,未涉及未公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