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姚子青率国民革命军第98师583团3营600余人死守宝山城,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以血肉之躯抵抗七日,最终全员壮烈牺牲。
维度 | 姚子青营 | 日军部队 |
---|---|---|
兵力规模 | 600余人(含后勤人员) | 约2500人(步兵联队) |
火力配置 | 步枪、手榴弹、机枪 | 舰炮、坦克、飞机 |
防御工事 | 简易城墙与街垒 | 现代化工程机械 |
后勤支援 | 补给线断绝 | 长江舰队持续增援 |
1.战略定位抉择
宝山扼守长江口咽喉,日军为打通上海登陆通道,必须夺取该据点。姚子青营奉命"死守待援",明知无退路仍选择固守。
2.防御体系构建
3.消耗战实施
9月1日至5日击退日军6次冲锋,利用夜色修复工事,收集敌遗落武器补充弹药。战至第6日,城墙被舰炮轰塌后转入巷战,士兵分组据守建筑节点。
该战役后被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范》,成为防御作战经典案例。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抗日英烈名录,姚子青等516名官兵集体入选。现存宝山临江公园纪念碑,基座镌刻着阵亡官兵年龄构成:19-25岁占比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