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发展是否会让锂、钴从“稀缺资源”变为“过剩商品”?
一、需求激增与价格波动的双重逻辑
核心矛盾:车企降本压力与电池性能提升需求的博弈,可能加速低钴/无钴技术迭代,间接压低钴价。
二、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构
-
资源分布集中化
- 锂:南美“锂三角”(占全球58%储量)与中国主导加工链形成“资源-技术”双寡头格局。
- 钴:刚果(金)占比超70%,但ESG审查趋严或抬高合规成本。
-
战略储备与本土化生产
-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供应占比达10%,可能通过补贴刺激欧洲锂矿开发。
- 中国“一带一路”资源合作项目加速,锁定中亚锂资源开采权。
三、价格趋势的分水岭:2025-2030年
- 锂:若2025年澳洲Greenbushes等新矿投产顺利,碳酸锂价格或从2023年的30,000/吨回落至15,000/吨以下。
- 钴:随着磷酸铁锂(LFP)电池在储能领域渗透率突破40%,钴需求峰值或提前至2028年出现。
风险提示:
- 地缘冲突导致运输中断(如马六甲海峡航运风险)
- 碳关税政策抬高高能耗矿产的进口成本
四、投资逻辑的转向
- 上游资源企业:从“囤矿”转向“技术降本”,如盐湖提锂提纯效率提升至85%以上。
- 回收产业: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达250万吨,梯次利用技术成熟度决定钴锂价格下限。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扩张既是锂、钴价格的推手,也是其颠覆者。未来十年,市场将从“资源争夺战”转向“技术降本赛”,价格波动中枢或因供需动态平衡而逐步下移。
2025-07-28 04:28:19
赞 113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