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率军夺回多伦是近代中国抗击外敌的里程碑事件,其胜利不仅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传言,更点燃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念。
类别 | 具体内容 |
---|---|
战略地位 | 多伦是连接华北与内蒙古的交通枢纽,日军1933年占领后将其作为侵华跳板。 |
战役时间 | 1933年7月12日,吉鸿昌率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起强攻,激战五昼夜后收复。 |
国际反响 | 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媒报道称“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收复失地”,引发全球关注。 |
1.打破日军神话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使国内弥漫失败情绪。多伦大捷证明中国军队能通过战术与意志战胜日军,极大鼓舞军民士气。
2.凝聚民族共识
战前各势力分歧严重,吉鸿昌以“抗日救国”为旗帜联合民众武装、原西北军残部,展现团结御侮的可能性。
3.激发国际支持
苏联《真理报》评价此役“揭穿日本侵略本质”,英美侨民团体亦发起募捐支援中国抗战。
战役名称 | 时间 | 结果 | 社会影响 |
---|---|---|---|
江桥抗战 | 1931年11月 | 延缓日军推进 | 局部关注,未扭转悲观情绪 |
多伦战役 | 1933年7月 | 成功收复失地 | 全国性振奋,奠定全面抗战思想基础 |
吉鸿昌通过此战重塑中国军民精神面貌,其“为国家争生存、为民族争人格”的宣言成为抗战时期的核心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