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期间,英军在德里镇压反抗的行为因屠杀平民、处决战俘等暴行,被部分历史学者称为“德里大屠杀”。
事件背景与名称争议
名称争议:
- 部分西方文献将英军镇压描述为“德里陷落后的平叛”,回避“大屠杀”定性。
- 印度本土及部分国际学者基于平民伤亡数据,主张使用“德里大屠杀”一词(如历史学家WilliamDalrymple的著作)。
过程还原
- 时间线(1857年9月14-21日):
- 9月14日:英军攻破德里城墙,起义军退守旧城区。
- 9月16-20日:英军逐户搜捕,处决疑似参与者,焚烧房屋。
- 9月21日: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投降,皇室成员遭屠杀。
- 暴行细节:
- 平民伤亡:据目击者记录,德里街头尸体堆积,妇女儿童遭无差别杀害。
- 文化破坏:清真寺、皇宫被洗劫,莫卧儿皇室典籍焚毁。
直接后果与历史影响
- 人口损失:德里从20万人口锐减至不足4万(1858年普查数据)。
- 政治镇压:
- 英军设立“复仇法庭”,公开绞刑日均超50人。
- 莫卧儿帝国正式灭亡,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改为直接统治。
- 民族意识觉醒:起义失败促使印度知识阶层反思,为20世纪独立运动埋下伏笔。
长期后果对比:
争议与当代讨论
- 档案缺失:英国销毁部分屠杀记录,导致伤亡数据存疑。
- 纪念争议:印度独立后设立纪念碑,但英国政府未正式道歉。
2025-07-28 01:01:04
赞 69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