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职能随历史演变,从早期货币发行与财政支持转向现代宏观调控与全球金融协作,反映经济结构变迁。
成立初期(17-19世纪)
早期中央银行如瑞典国家银行(1668)、英格兰银行(1694)主要服务于政府财政需求,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帮助政府融资,维持金本位制稳定。例如,英格兰银行成立初衷是为英国战争筹款。
现代中央银行(20世纪至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央行职能扩展至稳定物价、促进就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等。例如,美联储(1913)成立后逐步承担宏观经济调节责任,中国人民银行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预期。
职能类别 | 成立初期 | 现代 |
---|---|---|
货币发行 | 垄断纸币发行,维持金本位 | 管理信用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
财政角色 | 直接为政府提供战争或基建融资 | 通过国债市场间接支持财政政策 |
金融稳定 | 应对银行挤兑,保障基础支付 | 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
政策工具 | 贴现窗口、黄金储备操作 | 利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量化宽松 |
国际协作 | 基本无跨国协调机制 | 参与G20、IMF等国际组织政策协调 |
金本位制解体(20世纪初)
金本位制崩溃后,央行从被动维持黄金兑换转向主动管理货币信用。例如,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央行开始探索利率调控手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与瓦解(1944-1971)
该体系赋予美元中心地位,各国央行需协同维持汇率稳定;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促使央行更关注国内通胀与就业平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后,央行职能进一步扩展至宏观审慎监管,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