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院在1950-1960年代通过体制改革、剧目创新与人才培养,完成了从传统戏班向国家艺术院团的转型。以下为具体调整方向及措施:
调整领域 | 具体内容 |
---|---|
成立时间 | 1955年由原京剧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等机构合并组建 |
所有制转变 | 从私营班社转为国家直属院团,实行固定工资制与剧目审查制度 |
剧团分级 | 设立一、二、三团,集中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名角形成示范性演出阵容 |
传统剧目整理
现代戏探索
院校教育制度化
1950年创办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王瑶卿任校长,确立“口传心授+理论教学”模式
跨流派融合
打破梅、程、荀、尚四大流派壁垒,推动演员学习多派代表作(如杜近芳兼习梅派与王派)
青年演员培养
通过《杨门女将》《谢瑶环》等新编剧目,推出杨秋玲、刘秀荣等新一代演员
政策文件 | 影响内容 |
---|---|
1951年《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 确立“改戏、改人、改制”方针,推动京剧院资源国有化 |
1956年“百花齐放”政策 | 短暂恢复传统戏演出,整理《野猪林》《九江口》等禁演剧目 |
1963年“大写十三年”号召 | 全面转向现代戏创作,传统戏退出公开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