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合作进入关键阶段。周恩来这一主张通过理论创新强化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政治主动奠定基础。
1938年正值武汉会战前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周恩来在《群众周刊》等场合提出该论断,其核心包含以下逻辑:
维度 | 内容解析 |
---|---|
理论关联 | 强调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目标一致 |
实践路径 | 通过实现民族独立(民族主义)、建立民主政权(民权主义)、改善民生(民生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
对象 | 国民党视角 | 中共视角 |
---|---|---|
三民主义性质 | 终极社会制度 | 阶段性过渡纲领 |
实现路径 | 通过训政维持一党专政 |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自然转型 |
抗战目标 | 恢复1927年前“纯洁化”三民主义 | 建立包容各阶级的联合政府 |
(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