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揭露侵略暴行的群体心理威慑,结合史料证据形成逻辑闭环,驳斥战犯对罪责的淡化或否认。
中国代表在法庭辩论中,常以文化符号与历史记忆为切入点,强化对战争罪行的定性。例如:
引用内容 | 出处/背景 | 法庭运用场景 |
---|---|---|
“谈虎色变” | 《二程全书》描述恐惧蔓延 | 类比日军暴行造成的长期心理阴影 |
“风声鹤唳” | 淝水之战后的恐慌反应 | 揭露战犯行为引发的群体性创伤 |
《南京暴行录》 | 第三方传教士记录 | 直接驳斥“屠杀不存在”的谎言 |
1.以成语揭示心理威慑机制
引用“谈虎色变”等典故,论证侵略者通过系统性暴力制造社会恐惧(如731部队人体实验、南京大屠杀),其影响远超物理伤害,形成代际创伤,使战犯无法以“执行命令”开脱。
2.历史事件佐证罪行
3.文化共鸣强化正义性
通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等传统训诫,强调战争罪行违反中华文化中的“仁”“恕”底线,同时符合现代国际法对反人类罪的界定。
4.逻辑拆解辩解漏洞
针对战犯“不知情”或“被胁迫”的托词,援引日军内部《作战日志》中明确记录的命令链(例如:某联队单日处决平民300人需上报审批),证明暴行具有组织性和目的性。
此类论证不仅还原历史真相,更将文化叙事转化为法律证据,迫使法庭承认侵略行为的反文明本质。例如东京审判中,中方提交的《日军暴行证据汇编》(含1600份证词)直接导致7名甲级战犯被判处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