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地震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断裂带,但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模式存在差异,需结合地质结构与板块运动综合分析。
一、地质背景对比
相同点:
- 构造位置: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小江断裂体系,属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应力释放区。
- 能量来源:受控于板块挤压产生的水平应力,主压应力轴方向接近东西向。
不同点:
- 发震断裂:
- 1955年地震:主破裂带为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
- 1786年地震:推测为鲜水河断裂南东段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兼具走滑与逆冲分量。
- 震源深度:1955年地震震源深度约12公里,属浅源地震;1786年地震受限于历史数据,推测深度可能更深(15-20公里)。
二、动力机制差异
三、板块作用的影响
- 1955年地震:
- 鲜水河断裂的持续左旋滑动直接导致应力释放,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南逃逸相关。
- 1786年地震:
- 可能涉及龙门山断裂带逆冲作用的叠加效应,反映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压的复杂传递路径。
四、现代研究证据
- 形变监测:GPS数据表明,鲜水河断裂现今滑动速率约8-12毫米/年,支持1955年地震的走滑机制。
- 古地震研究:1786年地震区域的探槽剖面显示多期次逆冲事件,暗示历史地震的复合破裂特征。
2025-07-29 23:04:42
赞 106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