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以断裂抬升形成的块状山体为核心,其断层分布、岩层组合及地貌形态共同构建了地垒式构造的典型特征。
庐山主体由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两侧边界断层清晰:
断层名称 | 延伸方向 | 作用特征 |
---|---|---|
庐山南缘断层 | 北东向 | 正断层,垂直落差超千米 |
九江南侧断层 | 北东向 | 控制山体与鄱阳湖分界 |
星子-九江断层 | 北西向 | 横切主构造,形成次级断块 |
这种棋盘格式断裂网络,使庐山呈现典型的“地垒”结构,山体与周边平原形成超500米的陡峭高差。
山体内部出露的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变质岩(约8亿年)与外围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约1亿年)形成鲜明对比。核心区五老峰、汉阳峰等由古老基底岩系构成,而东侧鄱阳湖滨则沉积新生代松散层,印证了中央断块在第四纪的剧烈抬升。
与黄山、华山等断块山相比,庐山具有更显著的掀斜式抬升特征:西北坡缓(5-15°)、东南坡陡(25-35°),这种不对称性源于星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地球物理探测显示,山体根部存在向北倾伏的隐伏断裂,导致现代仍以每年0.5-1.2毫米速率抬升。
放射状水系(如三叠泉、黄龙潭瀑布群)受构造节理控制,瀑布多发育在坚硬岩层与软弱岩层接触带。庐山西侧河流呈直角转折,反映后期断裂活动对水系的改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