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塔两国基于平等互信,通过多轮谈判与实地勘界,最终达成全面边界协定。
中塔边界争议主要涉及帕米尔高原约2.8万平方公里区域,源于19世纪末沙俄扩张遗留问题。建交后,双方通过以下路径推进解决:
时间阶段 | 关键进展 |
---|---|
1992-1999年 | 成立联合勘界委员会,划定约95%边界 |
2000-2002年 | 签署《中塔国界协定》及补充协定 |
2010年 | 彻底解决剩余争议,完成全部划界 |
分步解决争议
优先划定无争议区域,对争议区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临时方案,为后续谈判创造条件。例如,2002年协定中塔方归还约1000平方公里土地,中方放弃部分历史主张。
法律与技术协同
政治互信构建
通过高层互访(如2007年拉赫蒙总统访华)强化合作共识,建立副外长级定期磋商机制,确保谈判连续性。
中塔边界协定成为中亚领土争端解决的范例: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外交部及海关总署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