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巨型机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运算速度、系统稳定性等核心指标已接近国际主流机型,但在存储容量与能耗效率上仍存在技术代差。
下表选取1985-1995年间国内外典型机型进行横向对比:
机型 | 国家 | 运算速度(亿次/秒) | 存储容量(GB) | 推出时间 | 主要应用领域 |
---|---|---|---|---|---|
银河-I | 中国 | 1.0 | 0.2 | 1983 | 国防、气象预测 |
CrayX-MP | 美国 | 4.0 | 8.0 | 1982 | 核物理、流体力学 |
NECSX-1 | 日本 | 1.3 | 2.0 | 1985 | 航天仿真、地震分析 |
曙光1号 | 中国 | 6.4 | 4.0 | 1993 | 石油勘探、生物工程 |
IBM3090 | 美国 | 2.8 | 16.0 | 1985 | 金融建模、数据管理 |
运算能力提升
银河-I突破向量运算技术,实现每秒1亿次浮点运算,与日本NECSX-1性能相近,但仅为美国CrayX-MP同期机型的25%。1993年曙光1号采用并行处理架构,运算速度反超部分欧美商用机型。
存储系统短板
中国机型受限于国产存储芯片工艺,银河-I存储容量仅0.2GB,而CrayX-MP采用高密度半导体存储器,容量达8GB。曙光1号通过进口元器件改进,容量提升至4GB。
能耗与体积优化
国际机型普遍采用定制化冷却系统,如Cray系列液冷技术使功耗控制在150kW以内。中国机型因散热设计不足,银河-I功耗达340kW,占地面积超40平方米。
(注:数据源自《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史》《全球超级计算机年鉴(198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