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西游记》究竟为何会被判定为“有伤风化”而遭到多次禁播呢?
当时的电影版《西游记》为了吸引观众,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改编。例如,在一些情节中让孙悟空和女妖有过于亲密的动作与情感纠葛,这与传统文学作品中孙悟空正义、超脱情爱的形象大相径庭。在传统观念里,《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和奇幻色彩的经典,如此改编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觉得是对经典的亵渎,从而被认为“有伤风化”。
影片中的特效和表演风格较为夸张。比如女妖的装扮十分暴露,舞蹈动作也充满了诱惑性。在当时保守的社会风气下,这样的表现形式被视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容易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人们认为这样的画面会腐蚀大众的思想,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因此将其列为禁播的对象。
1927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传统道德观念和新兴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道德秩序,一些保守势力对文化娱乐产品的审查非常严格。《西游记》电影中一些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的元素,就成为了他们打压的目标,以此来抵制所谓的“不良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