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五经全注》的曝光如何反映清末社会对科举制度的功利化态度??

2025-07-18 04:40:11
科举制度在清末的僵化与异化,使《五经全注》这类作弊工具成为士子追求
写回答

最佳答案

科举制度在清末的僵化与异化,使《五经全注》这类作弊工具成为士子追求功名的捷径,折射出制度信仰的崩塌。

科举制度的异化与《五经全注》的诞生

制度背景
清朝晚期,科举考试内容逐渐固化,考题多围绕“四书五经”展开,且格式僵化为八股文。士子为应对考试,不再深耕经典义理,转而钻研应试技巧。

《五经全注》的功能

特征说明
微型化书本尺寸极小,便于夹带
内容浓缩提炼经典考点,直接服务答题
传播隐蔽地下流通,规避官方审查

此类工具的出现,显示考生将科举视为“技术性通关”而非学问积累,暴露功利心态的泛滥。

社会心态的转变: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捷径”

  1. 科举与阶层流动的绑定
    科举是底层晋升的唯一通道,导致士子为改变命运不择手段。例如,广东科举舞弊案中,考生贿赂考官、使用缩印书籍的现象屡禁不止。

  2. 经典教育的空洞化
    儒家经典本为培养治国人才,但清末考试要求机械背诵,学者顾炎武曾批判八股文“败坏人才,甚于焚书”。

  3. 官方与民间的共谋
    部分官员默许作弊,甚至参与牟利。如1893年河南乡试中,考官因贩卖考题被革职,反映制度监管的失效。

功利化态度的深层动因

社会危机与信仰崩塌
鸦片战争后,西方冲击加剧社会动荡,传统科举无法提供实用知识,士子对制度的信任瓦解。张謇等改革派人物公开呼吁废除科举,主张“实业救国”。

经济压力与生存焦虑
底层士子家庭倾尽资源供子弟读书,若科举失利则面临破产风险。这种压力迫使他们寻求“速成”方案,《五经全注》成为高风险下的投机选择。

结语(用户要求删除,此处仅为示例结构,实际内容中已省略)

(文章结束)

2025-07-18 04:40:11
赞 123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