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首页 > 今日 > 今日新鲜事

我国对日美德丙烯酸酯反倾销调查立案

时间: 2025-03-19 10:29:43 阅读: 155


中国首次针对多国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标志着国际贸易争端应对机制进入新阶段,国内产业保护力度持续强化。

事件背景与立案决定

1999年12月10日,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现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日本、美国、德国的进口丙烯酸酯正式发起反倾销调查。此次调查由国内产业代表企业联合申请,指控上述三国企业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中国市场倾销丙烯酸酯,导致国内相关产业遭受实质性损害。

丙烯酸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涂料、胶黏剂、纺织、塑料改性等领域,涉及汽车制造、建筑建材、电子设备等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其进口税则号为29161200,调查范围涵盖所有相关产品形态。

调查程序与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调查分为两阶段:

  1. 倾销幅度调查:由外经贸部(现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审查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及幅度。
  2. 产业损害调查:由国家经贸委(现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估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程度及因果关系。

调查期限为立案后12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18个月。利害关系方需在公告发布30日内提交应诉材料,并参与后续听证程序。

历史案例与国际反应

此次调查并非中国首次在化工领域采取反倾销措施:

  • 2017年:对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进口的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2023年复审后决定继续延长5年。
  • 2023年:对美国丙酸发起反倾销调查,2024年初步裁定存在倾销并采取临时保证金措施。

国际方面,欧美日等国近年频繁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例如:

  • 欧盟自2023年起对中国电动车、太阳能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并计划加征临时关税;
  • 美国在2024年对中国18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

产业影响与经济博弈

国内产业保护:丙烯酸酯反倾销调查直接回应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压力。1999年前后,进口产品以低价抢占市场,导致本土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利润萎缩。通过反倾销税,中国旨在恢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国际贸易博弈:此次立案被视为中国对欧美日贸易围堵的针对性反制。据分析,中国通过提高对方企业的出口成本,迫使相关国家在后续谈判中让步。例如,2024年对欧美日共聚聚甲醛的反倾销调查,即被视为预判欧盟加税行动的提前布局。

数据对比与行业趋势

年份涉案产品目标国家/地区措施结果
1999丙烯酸酯日本、美国、德国征收反倾销税
2017共聚聚甲醛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征收5年反倾销税并续延
2023丙酸美国临时保证金措施
2024共聚聚甲醛欧盟、美国、日本立案调查中

从表中可见,中国反倾销措施呈现两大趋势:

  1. 目标多元化: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多品类化工原料;
  2. 范围扩大化:涉案国家从亚洲邻国延伸至欧美发达经济体。

争议与挑战

尽管反倾销调查是WTO框架下的合法工具,但其应用仍面临争议:

  • 贸易伙伴反弹:日美德企业质疑中国调查程序的透明度,称其存在“保护主义倾向”;
  • 国内成本传导:反倾销税可能导致下游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增加制造业成本;
  • 国际规则博弈:欧美指责中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并在WTO发起多起诉讼。

未来展望

丙烯酸酯案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运用上日趋成熟。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预计中国将在高端化学品、新能源材料等领域进一步强化反倾销调查力度,同时通过双边谈判减少摩擦。例如,2024年对加拿大、日本、印度卤化丁基橡胶的调查,以及针对美国丙酸的持续措施,均显示这一战略的延续性。

(注:本文内容综合自商务部公告、产业分析及历史案例,部分信息引自公开贸易数据。)


历史上的今天(www.todayonhistory.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