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04 11:10:44 阅读: 165
1957年1月10日,英国政坛迎来关键转折。保守党右翼领袖哈罗德·麦克米伦正式接替安东尼·艾登,成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的新任首相。这一变动不仅标志着一场外交危机的收尾,也为冷战格局下的英美关系修复埋下伏笔。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成为艾登政治生涯的致命打击。面对埃及总统纳赛尔将运河国有化的举措,艾登联合法国与以色列发起军事干预,试图通过武力夺回控制权。然而,这一行动遭到美国强烈反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以“殖民主义残余”谴责英国,并通过经济施压迫使英法撤军。
军事失败与盟友背弃的双重压力下,艾登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57年1月9日,他以“身体欠佳”为由宣布辞职,结束了仅20个月的首相任期。英国媒体评价其为“一次尊严的退场”,但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苏伊士危机暴露了英国国力衰退的现实,也终结了其“全球帝国”的幻想。
麦克米伦的上任并非毫无悬念。保守党内部存在左右翼分歧:左翼代表R·A·勃特勒主张温和改革,而右翼的麦克米伦则以强硬保守立场著称。最终,前首相丘吉尔的暗中支持成为关键。丘吉尔向女王力荐麦克米伦,认为其“务实且擅长危机管理”,能够挽回保守党因苏伊士事件受损的声誉。
麦克米伦vs勃特勒:政策对比 |
---|
外交立场:麦克米伦主张修复英美联盟,勃特勒倾向欧洲合作 |
经济策略:麦克米伦支持财政紧缩,勃特勒提倡福利扩张 |
党内基础:麦克米伦获军方与工商业支持,勃特勒受知识阶层青睐 |
时年62岁的麦克米伦拥有丰富内阁经验:曾任住房大臣、国防大臣与财政大臣,并在二战期间担任北非盟军总部代表,与艾森豪威尔建立密切关系。这些履历为其应对国际局势提供了筹码。
麦克米伦将“重启英美特殊关系”列为优先事项。1957年3月,他飞往百慕大与艾森豪威尔会晤,承诺英国将避免“单边军事冒险”,并支持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向英国提供财政援助,并共享核技术。
这一外交突破迅速见效:
麦克米伦并未忽视国内矛盾。他在1957年提出“从未如此富裕”口号,推动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
至1959年大选前,英国人均收入增长12%,保守党以“麦克米伦奇迹”为口号赢得连任,巩固了其执政地位。
麦克米伦的强硬风格也招致批评。1962年“长刀之夜”事件中,他一次性罢免7名内阁成员,被指责“独断专行”。此外,其非洲去殖民化政策引发保守党右翼不满,认为“过早放弃帝国利益”。
尽管如此,历史学者普遍认可麦克米伦的过渡作用:他既终结了苏伊士危机的混乱,又为1960年代英国融入欧洲共同体奠定基础。正如其传记作者所言:“他教会了一个没落帝国如何优雅地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