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06:47:17 阅读: 348
近日,备受瞩目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仅6天便收获了高达3.7亿的票房,上座率超越了同期大热影片《八角笼中》和《消失的她》,豆瓣评分也达到了8.2分。猫眼专业版更是预测其最终总票房将冲击8亿。这部影片被不少人誉为“国漫之光”和“中国动画的新史诗”。其成功背后究竟是因为唐朝和李白这一超级IP的加持,还是电影本身的卓越质量呢?
创作团队试图通过这部动画展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沧桑感,以及诗人们在其中的命运沉浮和流传千古的唐诗的魅力。电影从诗人高适的视角讲述李白的故事,期间穿插了众多名诗人如杜甫、王昌龄等,还有乐圣李龟年、书法家张旭等人。影片人物众多,野心勃勃。
尽管电影有着史诗般的野心和长度,却缺乏真正的史诗感。故事以老年高适的回忆展开,流水账般的行文方式,更像是科普版的李白、高适生平简介。电影选取了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唐诗来展现,创造各种看似恰当的情境,让诗人们念出或唱出诗歌,展现诗歌背后的背景和心境。虽然这对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是一部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唐诗的生动课件电影,但作为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却缺乏电影感。
所谓电影感,就是通过镜头语言讲故事,表情达意,而不是依赖人物的台词。尽管电影开场有一只鹰在空中翱翔的惊艳镜头,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依靠台词来推进故事。这一点在人物塑造上也显得尤为明显。例如,高适的形象塑造相对立体,而李白的形象则停留在表面,被塑造成了一个眼高手低、烂醉如泥的失败者,这与许多人心中自由、浪漫的李白形象相去甚远。
电影中对李白洒脱、不羁、自负、天才、浪漫的性格展现,往往通过魔性的笑声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实现,这使得李白的形象显得有些癫狂。同样,电影在展现诗人们之间的友谊时,也显得缺乏说服力。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建立过程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深度。
这种深度的人物关系,原本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人物关系给人一种刻板印象,表面上展现了唐代诗人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辉煌,但内在情感和友谊的根基却未得以呈现。影片似乎缺乏展示诗人之间内心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深度。观众无法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碰撞和交融。如李白两次邀请高适,却因醉酒而忘记邀请的细节,给人一种疏离感。这种友谊是如何维持的,观众可能会产生疑惑。
对于电影中其他诗人的表现也显得草率。他们之间的情谊仅限于饮酒作乐和商业互捧,更像是基于社交圈子的交往模式,缺乏真实情感的深度。影片未能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但又试图塑造大唐诗人的群像,结果显得浮于表面。
关于国漫之光还是IP红利的问题,《长安三万里》虽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创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和问题。有人认为电影的成功在于IP的价值,但如果是一个原创故事呢?是否也能取得如此成绩?追光动画的转变从原创到IP开发的转变,虽然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但这也反映出其创作的局限性和缺乏创新的意识。为了保持主题的正确性而无法完全按照历史演绎,这也使得电影在某些情节上缺乏可信度。观众可能会觉得像是在看一部华丽的晚会,看到想象中的唐朝和饮酒作乐的诗人,但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却知之甚少。这样的电影无法真正让人感受到国漫的崛起。真正的国漫崛起需要有更多不依赖IP的原创动画的成功,并走出国门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谈国漫崛起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