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0 20:47:02 阅读: 273
二十四节气根据其反映的现象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类型反映季节。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来表示季节并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分和至日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它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司隶并非总是如此。虽然季节的开始也体现在天文上,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极为明显,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四时的开始日期和持续时间都不相同。有些地区有明显的四个季节,有些地区有明显的季节。不是很明显,甚至缺席整个赛季。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的高寒地区和青藏高原就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六月夏气尚绵,但终年多是寒气”。华南地区福州以南没有冬天。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可谓“冬草不凋,非春花开”。云贵等高原又是另一番景象。冬天很短,没有夏天。昆明素有“四季如春”之称。因此,虽然从天文上划分了司隶,但其地域性很强,无法适应全国。
第二类反映气候特征。
直接反映炎热状况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冷热程度以及酷暑即将过去。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四个节气:雨、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强度。另外,白露、寒露、霜这三个节气虽然是水蒸气凝结升华的现象,但也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以及每个节气气温下降的程度。首先,温度开始下降,并且出现更多的凝结。然后气温降得更厉害了,不仅露水更多了,而且也变凉了,但还没有结冰。最后,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凝结成霜。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这三个节气的热意义大于水意义,具体而形象。
第三类反映物候现象。
小满和芒种反映了相关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惊蛰和清明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利用天上的第一声雷声和地下蜇虫的复活来通知世间万物春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