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0 19:27:01 阅读: 278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代表寒夏交替的八个节气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的是五节气:小暑、大暑、大暑、小寒、大寒;
降水量的多少体现在七个节气上:雨、谷雨、白露、寒露、霜、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业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耳。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个季节的开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有非常明显的季风和大陆性气候,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不同地区的四时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这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了水汽凝结升华的现象,但实质上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和清明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利用天上的第一声雷声和地下昆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重要性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现行公历的节气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为初六、二十一,上半年为初八、二十三。下半年,相差无1至2天。
“立”是指一年四季中各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代表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合称为“四立”。在公历上,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左右。 “四里”是指天文季节的开始。就气候而言,通常仍处于上一季节。例如,利春黄河流域现在仍是隆冬。
“至”有终极、终极之意。夏至和冬至合称为“二至”,预示夏季和冬季的到来。夏至和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时,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使北半球白昼最短。
这里的“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和秋分统称为“二分”,意思是昼夜长度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在春分和秋分时,黄道面和赤道面相交。此时黄道经度分别为0度和180度。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春天的开始。
雨: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惊蛰就是隐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突然震动,惊醒了在土里冬眠的动物。
Equinox:春分的意思是春分。春分代表昼夜的分点。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茂盛。
谷物雨:雨水产生数百种谷物。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就能茁壮成长。
立夏:立夏。
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
穗籽:小麦等芒类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
小暑:暑的意思是热的。小暑是指气候开始炎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立秋。
楚数:楚的意思是结束、隐藏。肃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季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秋分:昼夜平分。
冷露:露水很冷,会结冰。
霜冻:天气渐冷,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
小雪:开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
小涵:气候开始变冷了。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