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0 19:02:01 阅读: 295
二十四节气的芒
穗籽:小麦等芒类作物成熟。
满中三侯
螳螂诞生:螳螂因感受到阴气而破壳而出。
伯劳鸟开始唱歌: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出现在树枝上,当它感觉到树荫时就会唱歌。
知更鸟沉默了:知更鸟停止了歌唱,因为它感觉到了阴气的存在。
芒草简介
每年的芒中节气是在6月6日或7日,此时太阳达到黄道75。从字面意义上讲,“芒”是指小麦等有芒作物的收割; “种”指的是谷子作物的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一,据说可以种有芒的粮食。”意味着大麦、小麦等芒类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收割刻不容缓。对于晚粮、黍、黍等夏季作物来说,此时也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春与日赛,夏与时赛”。 “与时赛”指的是这个季节的丰收、农忙。人们常说的“三夏”农忙,是指夏收、夏植、春播作物的夏季管理忙碌。
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芒一到,夏粮就要收割,夏播秋收的作物要播种,春粮要管理。收获、种植和管理都是相互交织的。这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长江流域,两岸人们忙着插秧、割麦。华北地区,他们正忙着收割小麦、豆类和蚕豆。确实,他们什么事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时效性强。天气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小麦。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此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即将进入雨季。如果穗粒前后连续阴雨天气、大风、冰雹等,小麦往往不能及时收获、脱粒、储存,造成倒伏、籽粒损失、发芽、霉变、霉变。耳朵。 “烂麦田”等等,毁掉眼前的农作物。农谚“收麦如灭火,粮被龙口捕获”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收割、运输、脱粒。 “春争日,夏争时”。一般来说,夏季作物小麦收获后越早越好,以保证秋季前有充足的生长期。大量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红薯等农作物的产量因播(植)期推迟而明显减少。播种太晚的,甚至可能还没有成熟,也不会获得任何效益。 “芒田种的土豆重十斤,夏至种的土豆根都光秃秃的。”小麦收割后,我们要抓紧时间,抢着播种。时间就是产量。即使出现干旱,也要积极抗旱,为播种创造水分。我们切不可消极等待下雨而错过良机。 “挣钱忙,种晚稻秧。”南方双季晚稻育秧工作要尽快开展,特别要注意稻蓟马等病虫害的防治。东北、西北地区降雨仍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育后期管理。大部分茶区已开始夏茶采收。由于气温高,花芽生长快,且容易变粗变老。必须及时采摘,精心加工,以提高质量。
穗粒过后,我国南方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梅雨季节,阴雨天数较多,降雨量较大,日照较少,气温有时偏低。宋代范成大诗《芒种后积雨骤冷》:“梅雨倾九江,海阔百川。良吴田地湿,稻秧播柳絮”。每年。”描绘雨连绵,江河水满,沟壑平坦。图为农民披着棉絮,冒着严寒忙着播种水稻。雨季期间,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较大。适度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如果梅雨来得太早、阴雨天数过多、长期阴雨少照,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降雨过于集中或大雨时,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造成洪水。农谚“圩田好耕,五月难”,反映了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带来灾害的忧虑。在万事繁忙之际,防汛救灾工作决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