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0 10:05:01 阅读: 189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4节气说法错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24节气说法错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解析:立春,指春季开始。春分,指春季过了一半,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周期长短相等。所以,春分并不是反映季节变化。
【答案】B。解析:立春反映的是春季的开始,但春分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D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C项正确,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答案】:A 解析:雨前茶是谷雨节气前采制的茶叶。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C 解析:节气反映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B A项:正确,《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正式明确。
A项正确,“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答案】:A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制定,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是中国农历。A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因为中国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答案】:B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A项正确,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B项错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答案】B。解析:立春反映的是春季的开始,但春分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解析】B。
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表示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表示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答案】:B 立春反映的是春季的开始,但春分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D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C项正确,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答案】:B A项:正确,《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正式明确。
【答案】:B 解析:立春,指春季开始。春分,指春季过了一半,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周期长短相等。所以,春分并不是反映季节变化。
【答案】:B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A项正确,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B项错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答案】:B 立春反映的是春季的开始,但春分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D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答案】:B A项:正确,《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正式明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4节气说法错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4节气说法错误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